未來的大學將回歸它本來的意義,成為學者的聯合體,成為學習的中心,成為創造的中心。
中國建設一流大學既要正視差距、抓緊追趕,也要看到自己的特色、增強自信。
地方高校要競爭一流學科需要靠特色,特色就是亮點,特色就是賣點,特色就是綜合競爭力。
建設一流學科要有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、學術自信和我們大學的自信。
沒有一流的師資隊伍,不可能有世界一流的大學,也不可能有世界一流學科。
作為校方更應該因材施教,在教學制度設計上給學生留下更多選擇空間。
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之間要建立一個有效的協商機制,兩者之間不是對立的。
創新創業教育重在播下基因,允許失敗、寬容失敗,使大學生更容易取得成功。
在創新上,我們還遠遠不夠。另外,教師做學問的真性情也遠遠不夠。
我們會進一步加大引進人才力度,通過“感情留人”。
武大倡導校友掏錢,以支持學生的風險創投項目,運作已非常成熟,可能上市。
當前創新創意的發展,應該更多把理論和實際結合,使自己的知識能夠直接回饋社會,這是一種教學模式的變化。
我們缺少一支能做原創性成果的師資隊伍,同時管理體制上也還有所欠缺。
在法治當中有一個核心問題,就是“基層細胞”的“自治”,有了“基層細胞”以后,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才得以協調。
除了制度方面的建設,還要營造一種校園文化,調動所有師生的積極性,讓大家都參與到學校的治理當中來。
中國有13億多的人口,有2000多所大學,我們在強調建設一流大學、一流學科的同時,也要關注其他層次的大學群體。
新時期的創業,不光是辦一個店,關鍵在于選題,要把最新的思維加進去。
影響大學治理能力的要素首先要考慮的是大學的領導者、管理者,這個團隊決定了大學的走向。
對高校來講,黨委領導、校長負責、教授治學、民主管理,除了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之外,實際上還存在著民主權力。
要實現創業的夢想,首先得有創新的能力和意識。
如何評價一所大學的好壞,還需要有科學化的考評標準。
創業是一種職業選擇,其基礎是創新,大學需將創新思維貫穿于整個教學當中。
大學自身的辦學水平、辦學質量交給社會共評價;教師的評價交給專家;學生的評價交給市場。
創新是基礎,創業則是一種體現。在理念上創新,在理念引導下,在創業中得到真正實現。
明確立法、引入外部力量制衡、加強學校內部管理隊伍職業化,是提高高校治理能力非常重要的三個方面。
管辦分離是高校內部治理很重要的一條,作為上級部門也應該按照學校的規程和相關法律進行管理。